估價不足 | 樓市交投顯著上升 | 銀行估價仍然維持保守估價維持低位
2025年本港樓市氣氛改善,跟去年相比,無論一手或二手住宅買賣成交均見回升,加上美國聯儲局再次減息0.25厘,大家憧憬低息環境有助刺激買家入市意欲。截至2025年9月,筆者所屬團隊在全港共錄得約4,500宗成交,較2024年同期的約3,800宗按年上升約18%;亦有報道指年初至今一手新盤成交達1.66萬宗,已超越去年全年的1.55萬宗。然而,儘管成交有所增長,據筆者觀察,銀行的估價普遍仍然維持在保守水平,未見明顯調整,反映市場與金融機構之間對市況評估的落差。
估價不足 | 沙田第一城估價實例 | 估值走勢升幅不大銀行取態審慎
以新界區的沙田第一城為例,筆者數據顯示41座中層一個小型單位由去年9月至今年9月其估價僅錄得約4%的累積升幅,由365萬元升至381萬元;反觀實際市場成交,近期第一城400萬以下的放盤已大幅減少,走勢比估值升幅明顯要多。另一藍籌屋苑黃埔花園亦情況相若,一個2期錦桃苑6座中低層單位估價由去年9月至今年9月只是由589萬元升至606萬元,升幅2.8%。即使市場上有同類單位可挨近700萬元成交,估值走勢也未見影響,可見銀行在調整估值方面仍保持審慎。
估價不足 | 投資買家看好樓市前景 | 賣家叫價高不怕承接
近期中美股市表現向好,部分業主對投資前景轉趨樂觀,有些更變得「心雄」,比以往更大膽調高叫價,與此同時買家投資有斬獲,亦不怕承接。但最終無論單位以多高價成交,決定單位可借幾多成按揭的卻是銀行。比方說,一個大角嘴港灣豪庭第一期二庭高層單位最新估價為985萬元,即便你買賣雙方如何看好樓市,以1100萬元成交,其按揭成數還是會以985萬元估價計算,如果是七成按,首期金額就應為410.5萬元,而非330萬元,買家要多「抬」80.5萬元「上會」。當然如果買家手上資金充裕,本身是「full pay」買入的話,則另作別論。
估價不足 | 樓市交投數未能推動估值提升 | 不少買家因估價不足需抬錢上會
總括來說,雖然今年暫時樓市的成交量數據表現不俗,但市場亦時有蝕讓個案,單以成交量升似乎未能推動估值提升。銀行估價滯後顯示金融機構在樓市風險評估上仍持審慎態度。有意置業人士在規劃時,宜考慮估價與成交價的潛在落差,避免因估價不足而要「抬錢上會」。今時今日各大銀行網站均有提供即時估價功能,建議大家在出手前可查閱不同銀行的估價範圍,以預留充足的首期資金。若確定物業估價與成交價差距較大,必要時須增加按揭成數。
按揭常見問題
Q:樓市交投上升對估價有直接的影響嗎?
A:有影響的,但是未必能即時有顯著的影響,估價會有滯後的情況出現。因為估價的考量因素眾多,當中會參考最近的成交價,假若最近成交記錄多而且成交價上升,估價亦會逐漸上升
Q:為什麼估價會滯後?
A:最主要的原因是成交買賣成交期長,需要一至三個月,完成成交後數據才會納入銀行的估價數據庫。另外一宗兩宗的成交未必能影響整體估價,估價需要看固定、具穩定性的趨勢才能逐漸上升,所以銀行出於風險控制的考量會取態保守。
物業估價
- 物業自身的條件
- 地段及區份
- 傳統豪宅區(如山頂、南區)、核心商業區(中環、金鐘)、優質鐵路上蓋屋苑(太古城、黃埔花園)等,其估價基礎自然遠高於偏遠或配套較差的區域。
- 區內的教育資源(名校網)、交通配套(地鐵、巴士)、購物娛樂設施(商場、街市)及未來規劃發展都會直接影響估價。
- 樓齡與物業狀態
- 樓齡越新,通常估價越高。樓齡大的物業會因折舊和潛在的維修需求而令估價打折扣。
- 物業的保養狀況也非常重要。無論樓齡如何,一個保養得宜、內櫳新淨的單位,估價會比一個殘舊失修的單位高。大廈的公用部分(大堂、電梯)狀況也會被考慮。
- 單位具體質素
- 單位的景觀,例如海景(特別是無遮擋全海景)、開揚公園或球場景,相比於樓景、街景或墳景,估價會有巨大差異。
- 單位樓層,一般來說,高層單位(噪音少、空氣好、視野佳)估價高於低層單位。
- 單位的間隔與實用性,例如間隔是否方正、實用率高低(香港關鍵指標)、有沒有窗台或鑽石廳等不實用設計、是否有主人套房、房間數目等。
- 單位或物業的裝修水平,銀行估價主要看「交吉標準」(空屋狀態),但優質的裝修能提升物業在市場上的價值,間接影響估價師的判斷。
- 物業類型與設施
- 單棟樓、大型屋苑、豪宅、村屋、工廈的估價標準完全不同。
- 屋苑提供的設施(會所、泳池、停車場)也會提升物業的整體價值。
- 地段及區份
- 市場與經濟環境
- 經濟環境
- 現時利率走勢:銀行按揭利率(最優惠利率P按或HIBOR)直接影響買家的供款負擔和入市意欲,從而影響樓價和估價。
- 經濟增長(GDP)與失業率:經濟好、就業市場穩定,樓市才有堅實的基礎。
- 市場資金流動性: 資金充裕時,樓市通常較為活躍。
- 市場與供求需要
- 市場氣氛: 市場氣氛是否熱烈,買家的積極性這會直接影響交投量和價格。
- 房屋供應量: 未來私樓和公營房屋的供應預測,是影響長遠樓價預期的關鍵。
- 政府政策: 例如早年政府的「辣招」,額外印花稅(SSD)、買家印花稅(BSD)、從價印花稅(DSD/AVD)的調整會直接打擊或刺激市場需求。以及金管局對按揭成數的放寬或收緊,直接決定市場上的潛在買家數量和購買力。
- 經濟環境
- 近期成交記錄
- 近期同區類似成交: 這是銀行和估價行最依賴、最核心的估價方法。估價師會根據數據做出估價參考。
- 相同屋苑 / 鄰近屋苑: 最近3至6個月內,與目標物業在面積、樓齡、層數、景觀和間隔上最接近的實際成交記錄。
- 成交價而非叫價: 他們只相信在土地註冊處正式登記的實際成交價,而不是業主的叫價。
- 數據的時效性與滯後性
- 一宗成交買賣從簽約到登記有時間差,導致估價是滯後指標。在市場快速轉向時,估價往往跟不上最新的市場成交價。
- 近期同區類似成交: 這是銀行和估價行最依賴、最核心的估價方法。估價師會根據數據做出估價參考。









